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〖蛋黃果〗【Pouteria campechiana】『カニステル』【Canistel】◆Lucuma nervosa◆

本帖最後由 icacfbicid 於 2016-10-12 08:05 AM 編輯

〖蛋黃果〗【Pouteria campechiana】『カニステル』【Canistel】◆Lucuma nervosa◆◇{русский=俄羅斯話}Канистел◇




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植物。树高7—9米,树冠圆锥形。蛋黄果全部都供生食用,以果实大、饱满、果皮橙黄、果肉柔软,富香气者为佳。花于5—6月间开放,花期很长。蛋果原产南美,海南引进后已开始推广种植。





蛋黄果(學名:Lucuma nervosa A.DC),又名獅頭果、蛋果、桃欖、仙桃等,海南的熱帶水果之一。
原產南美北部,屬山欖科半落葉小喬木熱帶果樹。果實球形,未熟時果綠色,成熟果黄綠色至橙黄色。果皮光滑,外果皮極薄,不易與果肉分離。中果皮肉質肥厚、柔軟、蛋黄色,含水量少,味甜,似煮熟的雞蛋黄,果肉要松軟才好吃。種子通常1至2粒,近圓形或橢圓形。果實12月成熟,采收後需要後熟4至7天方可食用。蛋黄果全部都供生食用,以果實大、飽滿、果皮橙黄、果肉柔軟,富香氣者爲佳。果實除生食外,可制果醬、冰奶油、飲料或果酒。蛋黄果含有豐富的磷、鐵、鈣、維生素C、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及人體必須的十七種氨基酸,具有幫助消化、化痰、補腎、提神醒腦、活血強身、鎮靜止痛、減壓降脂等功效



[產地分布]
蛋黄果原產古巴和南美洲熱帶,主要分布於中南美洲、印度東北部、緬甸北部、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國、中國南部。中國在20世紀30年代引入,50年代廣州始有栽培。我國廣東、廣西、雲南南部和海南有零星栽培。







[植物形態]
蛋黄果植株高3至6米,爲小型喬木。樹體各部分均可分泌出白色乳汁。老熟枝條黄褐色,單葉互生,葉片紙質,長圓狀倒卵形,長10-30cm,寬4-10cm,先端鈍或漸尖,基部楔形,葉面葉脈明顯,葉背葉脈凸起,側脈6-12對,葉柄長1.5-4cm,兩面平滑有光澤。花較小,白色,1至4朵聚生於葉腋。花柄長2-3mm;萼5裂,裂片圓形至廣卵形,長2.5-3mm;花冠白色,長2.5-4.5mm;雄蕊多數;雌蕊花柱短,柱頭不明顯。果球形、桃形、長卵形或紡鎚形,未熟果爲綠色,含單寧多。成熟時爲橙黄色或橙紅色。果皮光滑,外果皮極薄,不易與果肉分離。中果皮肉質、肥厚、柔軟、蛋黄色,含水量少,味甜,似煮熟的雞蛋黄。種子通常1至2粒,有棱,側向略扁,種皮堅硬、褐色、具光澤。近圓形或橢圓形。果實12月成熟,采收後需要後熟4至7天方可食用。果實主要鮮食,也可制作果汁、果酒、果醬等。







[生長繁殖]
蛋黄果喜溫暖多濕氣候,年均溫24-27.5℃適宜。能耐短期高溫及寒冷,40℃或1-2℃短時間植株不致受害。花期陰雨高溫嚴重落花,果熟期忌低溫,冬季低溫果實變硬,頗能耐旱,對土壤適應性強,以沙壤土生長最好。按果實形狀可分爲圓果形或卵圓形、桃果形和紡鎚形3個類型。用高空壓條、芽接及實生繁殖法均可。種子在播種前必須浸水一天,苗床要遮蔭保濕。以背北向南、陽光充足及風寒害小的地方爲宜,株距4-6m。








[食用方法]
蛋黄果爲山欖科蛋黄果屬多年生常綠木本果樹,因果肉酷似煮熟的雞蛋黄而得名。我國海南、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福建等熱帶地區都有種植。未熟果爲綠色,成熟時爲橙黄色或橙紅色。果皮光滑,外果皮極薄,不易與果肉分離。中果皮肉質、肥厚、柔軟、蛋黄色,含水量少,味甜,似煮熟的雞蛋黄。種子通常1至2粒,近圓形或橢圓形。果實12月成熟,采收後需要後熟4至7天方可食用。蛋黄果含有豐富的磷、鐵、鈣、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及人體必須的多種氨基酸,含水量67%至73%,可食率71.3%至78.6%。
附件: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