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香港電台 五十年後 - 2017-03-04 - 五十年後座談會:回歸二十年 香港再啟航

 ,  描述: 【主持人】:葉國華

鄧小平承諾「香港 50 年不變」,然而五十年後香港、中國以至整個世界,將經歷怎樣的變革? 葉國華以「五十年後」為題作清談節目,談談中國與香港的未來。
【主持人】:葉國華
【檔案格式】:mp3
【檔案大小】:
【下載方式】:直接下載
【下載連結】:
【內容】:

五十年後座談會:回歸二十年 香港再啟航

香港回歸中國已達20年,1997年的回歸問題其實早於70-80年代已開始要著手面對。從面對回歸問題至今,前後已30多年時間過去。1997至2007年香港與中央的關係不斷改善,兩者亦越趨密切,香港人普遍對中央政府及一國兩制的信心越來越好。但自2007年後,香港與中央的關係卻出現逆轉趨勢。中央政府與不少香港人在近數年來對一國兩制呈非常負面的看法,乃回歸以來最甚。很多年青人對一國兩制表示疑慮,而負責香港事務的官員亦對香港產生了不少負面情緒,其認為香港人不懂何為一國兩制及基本法。總結這20年,若要全盤否定一國兩制,這是說不過去的,香港現時確實擁有很多優勢;若認為一國兩制非常成功,這也是不符實際的,現時香港社會也的確時有矛盾。五十年不變的期限已去了20年,香港要如何走下去則必須總結過去經驗,反思一國兩制的實踐。

雖然50年前的香港比較落後,但其整體上仍呈現出有活力及希望的一面。香港經濟起飛至6-70年代的高峰,至8-90年代步入另一台階。當時香港的GDP佔全國中國的大概24-26%,數字相當驚人。然而,去年2016年的數據卻顯示香港現時佔中國GDP的百分比已不足3%,其與中國經濟版圖上的角色重要性不斷下跌。過去亞太地區比較落後,而香港相對而言則比較發達。但近20年來亞太地區急劇變化,內地城市增長快速,且尋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。香港應如何尋找到其獨特優勢去發展乃香港現時必須處理的問題。事實上,中國GDP於康雍年間佔全世界的25%左右,因此中國的GDP總數巨大乃正常現象。中國由1980年代到2016年間,其GDP增長為147倍,去年更達67萬億元人民幣。以其現時6.5%的增長率而言,其GDP每兩年便會增加10萬億,10-12年後更會達120萬億,相等於今日美國的GDP總量。毗鄰香港的內地城市深圳於2016年趕過了香港,成為中國城市排名中的第15位。面對中國再冒起,香港應深入思考其角色。

與此同時,過去20年正處於世界全球化的高度激烈階段,各地區之經濟增長極快。事實上,香港曾於過去一段時間走於世界最前線。回歸10年的一個教育大項目為教育改革,香港的教育制度經歷了課程、校評及學校制度等深入的改革,當時香港的教育制度乃處於全球最先進的位置。美國於2001年曾以教育部及國際機構組成P21會議,探討關於對新人才的需求,而香港的教育制度早將這些標準囊括其中;歐盟提倡終生學習、社交協作能力等,但這些元素早被新高中課程列於其課程目標之下。香港的教育制度卻在最近十多年不斷落後於世,現今世界提倡創新科技、生涯規劃等嶄新的教育元素,而香港政府也未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去推動制度性上的教育改革。此外,在全球化影響下,香港的白領工作減少;藍領工作增加。就算以香港最具優勢的金融業而言,單靠其29萬的就業人口也未必能拉動整體香港的發展。現今世代缺乏工作保障,這進一步動搖了人民的安全感。全球化時代也導致財富集中的問題,全球頂層的0.1%佔有大部份資源。香港於未來50年除了政治及經濟議題極待解決外,不安全感也是不可忽略的問題之一。

就經濟發展角度而言,就算香港未有回歸中國,中國也會依照其軌跡而發展,而香港也會自然落後。香港由過去的「俯視中國」變成今天「仰視中國」,這種所謂的失落心理現象與回歸無關,因為這是在世界發展規律之下理所當然的進程。全球化會導致職業結構產生變化,而這亦非回歸所引致的問題。

註: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《五十年後》由葉國華主持,逢週六下午2 時播出,分析中國與香港的未來。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許欣琪、何智華(實習)整理。

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

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

使用 Megaupload時,會出現空白頁問題: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; 編碼>>其它>>Unicode(UTF-8)
Thanks
thank you
thanks for sharing,
thank you !!! .
ssssss
thank you very much
thanks
thank you very much
thank you
thank you
thank you
thanks for sharing
thank you very much
thanks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