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[新聞] 鸟类需要冬眠吗?

鸟类需要冬眠吗?很意外吧。大多数鸟类通过迁徙躲避寒冬,因此不需要冬眠,而留下来的这部分鸟叫做“留鸟”,也不需要冬眠,只有极少数丧失了迁徙能力的鸟儿无法抵御严寒,才会借助休眠来抵御寒冷和饥饿的威胁。

鸟类是恒温动物,一般冬天不会进入休眠状态。可是1916年12月,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深山峡谷里,居然发现了正在冬眠的鸟。
那是一只美洲的小鸱鸺(chīxiū,俗称猫头鹰),蜷缩在峭壁裂缝中,一动也不动。初看起来,这简直是只死鸟。可是人们突然发现,小鸱鸺的一只眼睛动了一下,这才知道它还活着。人们一连观察了4个冬天,发现那时这只小鸱鸺总是像死鸟一样,睡得昏昏沉沉。有一年冬天,它竟一连88天纹丝不动。冬眠时,它的体温由平时的40℃降到20℃左右,用听筒也听不到心脏的跳动声。可是,春天一到,它的体温自行升高,一醒过来就展翅高飞了。
夜鹰和鸱鸺一样,也有冬眠的习惯。一到冬天,蚊子和其他夜行昆虫销声匿迹,食物来源断绝时,它们便钻进树洞和山洞等处休眠了。美国西部的夜鹰休眠时,完全像死去一般:心跳几乎无法觉察,鼻孔的呼吸仿佛也已停止,用强光照射瞳孔,竟然没有反应。


夜鹰是少见的冬眠鸟类。
还有一些深度睡眠——“休眠”的例子,严格来说,并不是“冬眠”:
生活在欧洲北部的一些燕子,每当夏季遇到寒潮袭击时,也会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,进入休眠状态。这时候,雨燕的成鸟会向温暖的南方飞去;而鸟巢中刚孵化出来的小鸟,便进入休眠状态,等待亲鸟回来喂食

雨燕拥挤在一起休息。特别是在不好的天气,一些个体经常相互聚集在一起。
奇怪的是,生活在美洲热带地区的蜂鸟竟然也会休眠。原来,蜂鸟的新陈代谢特别旺盛,必须不停地进食才能维持生命活动。可是,热带夜晚的气温比白天低,那时既找不到飞虫,又采不到花蜜,于是它们只得停在树枝上“发呆”:体温从40℃降到20℃左右,最低甚至只有9℃;大约每5分钟只呼吸一次,这样就可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限度。
动物学家认为,冬眠是动物对严寒环境的一种适应。候鸟会作季节性迁徙,以适应外界气温的剧烈变化;而少数丧失迁徙能力的鸟,就只能借助于休眠来抵御寒冷和饥饿的威胁了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