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[轉貼] [好死不如賴活著][Rmvb/289MB][中英雙字無水印][2003年]

好死不如賴活著.jpg (63.38 KB)
2008-7-19 01:21


好死不如賴活著

◎譯  名 好死不如賴活著
◎片  名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
◎年  代 2003
◎國  家 中國
◎類  別 記錄
◎語  言 普通話
◎字  幕 中文/英文(內嵌)
◎文件格式 rmvb
◎視頻尺寸 512 x 384
◎文件大小 1CD 289MB
◎片  長 01:28:52
◎導  演 陳為軍
◎主  演 馬深義 雷梅 馬寧寧 馬榮 馬占槽
◎簡  介 

  陳為軍的紀錄片《好死不如賴活著》2004年從1100部提名影片中脫穎而出,成為第63屆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(PEABODY AWARD)29部獲獎影片之一。這部86分鐘的記錄片,沒有故事,沒有情節,沒有背景音樂,沒有字正腔圓的敘述,沒有宏大的場面,整部影片就在一家艾滋病人的小院,反映一個貧窮的艾滋病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。影片製作簡陋,卻花費了陳為軍一年多時間。他是攝影師,又是導演,還要顧及燈光、錄音、採訪,整個劇組就是他一個人。很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,心膽俱裂,泣不成聲。那只是鏡頭前一個艾滋病家庭的故事,鏡頭後面的故事更為驚心動魄。


  陳為軍說:「我想跟蹤拍攝一個艾滋病人家庭,通過記錄家庭成員陸續死亡過程中發生的事,反映生命的平等和尊嚴、母嬰傳播對生命的殘酷戲弄。希望社會能夠理解艾滋病人不是異類,他們比正常的生命更需要理解和支持。」


  為拍此片,陳為軍四次被抓被軟禁並受到嚴厲的詢問警告和上層的政治壓力,差點丟失賴以為生的工作崗位。為了完成這部影片,他不得不多次裝扮成一個農民,用化肥袋子裝著攝像機,步行十里,膽戰心驚地潛入村子,在其他病人和村民的掩護下,偷偷地進入要拍攝的家庭,然後和他們生活在一起,不敢邁出這個農家小院半步。


  陳為軍除了政治上的壓力,同時得承受自己內心的掙扎,萬一被艾滋病毒傳染上了怎麼辦?從剛開始害怕被蚊子叮咬,後來因為吃了艾滋病人給他的黃瓜,並在咀嚼時咬破了舌頭而恐慌不已,甚至想到如何給自己辦後事,直到把鏡頭對著死去的艾滋病人,害怕得想扔下鏡頭逃跑。他想到可愛的女兒才剛上小學,他的妻子溫柔體貼,一個完美的家庭很可能因此而支離破碎。他寫道:我怕的是一個「死」字,這是一種對生命突然終結的恐懼。


導演陳為軍自述:關於《好死不如賴活著》


  在上蔡縣文樓,艾滋病疫情最早是由武漢中南醫院一個白求恩式的老教授——桂希恩發現的,我跟他多年以來有很好的關係。2001年四五月份的時候,他邀請了5個病人到武漢去,他的想法很簡單,因為這5個人都同意面對媒體,他就想社會上能捐點款,給他們一些幫助。這5個艾滋病人裡,就有我後來拍的馬深義一家——馬深義、雷妹和馬占槽(片子裡他正在學走路)。


  在武漢的時候媒體都圍著他們。我和桂教授關係比較好,能夠和他們見得上面。我對馬占槽印象非常深,因為我的孩子也不大,首先就想生命平等這個事。這樣一個生命誕生出來,已經帶了HIV病毒,HIV已經決定了這個孩子不會走遠。他也是父母生下來,給他一塊餅他可以吃飽,給他一口水他就不渴,整天可以樂呵呵到處跑。但慢慢地懵懵懂懂地他就這麼死了,他其實非常無辜,完全無辜地在世界上走這麼一趟煉獄之旅,對孩子來說非常不公平。


  開始我想得很簡單,就想把這個事做出來。他們的家庭也非常典型,馬深義夫妻倆是病毒感染者,他們的3個孩子裡面有兩個也沒能倖免,馬深義的父母,他的哥哥嫂子也是感染者。我跟馬深義講,能不能拍個片子,拍你。他當時就答應了,把一個電話號碼給了我,是他們村的一個公用電話。 這個片子拍到中間的時候有好幾次差一點就停了。遇到一些干涉,也說不上是什麼部門。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,誰檢舉一個記者就可以得到50塊錢的獎勵。我一次一次被逮了以後,就只好偷偷地溜進去,躲在他那個小院子裡不出來。因為這個原因,片子裡面幾乎全部場景都集中在小院子裡。馬深義給雷妹上五七墳的時候,我跟著出去了一次,那次也冒了很大的風險;另外就是春節的時候有一點外景,因為春節放假,工作組不在村裡;還有大雪的場景,因為下大雪,村裡的路很難走。


  我每次去是從縣城步行過去,要走個把多小時。基本上都是從玉米田里穿進去,到我那個房東家裡以後,把機器裝好,往化肥袋子裡一裝,找我的病人朋友先提到馬深義家,我再從另外一條路偷偷地溜進去,最好裝得像個農民。我的片子沒有涉及到疫情,我就是拍了一個家庭。遇到阻力時,他們唯一的說法就是不能報道疫情,他們主要是按照這樣一種說法在限已開始馬深義喊我老陳,後來改口喊我陳大哥,就從他老婆死的那天。那天我是凌晨4點趕到的,當時就我和馬深義兩個人在屍體旁邊,拍攝的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,6點的時候火化的人就來了,我就得躲起來。我當時說:「唉,雷妹死了很漂亮」,那是真心話,我看她受了太多的痛苦,她死了以後臉色反而非常好。第二天火化的人走了以後,我又過去,馬深義就說了一大段話,講她老婆死的過程。我覺得那時候他那種來日無多的恐懼已經壓制不住了,他就想給我講。恐怕只有在現場拍的人,才能感到那種雷妹死以後的氣氛,再加上他那種話語,對任何一個人都存在的死亡的壓迫,那是非常可怕的。


  我和村裡其他人也有接觸,交了一些朋友。我住在另外一戶人家,他們也賣過血,是全采,檢查過一次,說沒有感染病毒。晚上我只要在那個地方住,固定的有五六個病號,吃完飯後找我聊天。他們不停地問我這,問我那,城裡面吃什麼飯啊,空調是個什麼東西啊,他們很多人火車都沒有見過。我接觸他們時間長了,知道他們特別善良。他平常遞給你一支煙,不會把煙卷給你拿出來,他把煙盒遞給你。因為我的活動範圍特別小,鏡頭特別單調,一直就在那個小院子裡面。我想剪出來看看還像不像個東西。


  開始剪的時候我想了很多,各種各樣的開頭結尾,怎麼樣佈局。還是受傳統紀錄片觀念的影響,想剪一個情節出來,但剪出來以後更加支離破碎了。現在它的結構有一個特殊的地方,就是用了農曆的節氣。我桌子上有個檯曆,每次我去的時間都標在檯曆上,我就發現我每一次去基本上都暗合了一個節氣。雷妹,一個默默無知的農婦,是死在霜降,草本植物的大限;而夏至到大暑是天氣最狂躁的一段時間,馬深義的情緒也特別不穩定,因為雷妹躺在那兒,時時刻刻在刺激他,預示著他的未來。到春節,感覺上已經是相當平和的一家人,馬占槽學會走路了,馬妞也開始知道她媽媽的病。我也是在年初開始剪以後才發現有這樣一個過程。後來片名叫《好死不如賴活著》也就是這麼一個想法。


  我覺得這個片子最成功的地方,是馬深義這一家,面對這樣大的一個滅頂的災難,他們表現出來的最符合生命本真的一些東西。死對馬深義來說,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解脫。但是他沒有,他還有孩子,他還要教孩子走路,給孩子吃飯。他們也知道艾滋病會死,周圍就有那麼多人在死去。他們只有對生命最簡單的要求,像雷妹說的,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。


  我看現在國內的一些紀錄片,基本都是偽民俗的東西,加一個環保或者山區教育的標籤,從來不觸及到真正的生活。還有一種就是翻故紙堆,用過去的老照片,老電影,再加一點貌似哲學思考的解說詞,就成了再現歷史的一個東西。在目前這些東西最保險,卻也沒有任何責任感,現在的紀錄片到底該面對什麼呢?


  我關注的是一個人,一個家庭,如果有人說我這個題材取了巧,那可以把艾滋病的符號去掉,可以說這家人得了肝炎。那你還是可以感受到生命面臨災難的時候,人們本能的一些反應,還有人經過生命的磨礪最後堅持走下去的東西。而我最希望的,是有那麼一個好心人,為以後有可能成為愛滋孤兒的孩子,設立一個成長基金,讓他們能夠長大。


內容提要
  馬深義一家住在上蔡縣文樓村,他的家庭就是愛滋病的受害者。他們一家五口人,有四人感染了艾滋病,只有9歲的大女兒是健康的。《好死不如賴活著》講述的就是這個家庭的生命故事。


影片的鏡頭從2001年的春末夏初開始,歷經盛夏、深秋、嚴冬,一直到春節,近距離地拍攝了馬深義一家面對愛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經歷。
1.jpg (38.53 KB)
2008-7-19 01:21


附件: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
thanks
感謝版大用心的整理與分享,不推一下怎麼行呢!
thank you so much for sharing
感謝版大用心的整理與分享, Thanks!

必胜代考网www.bsdk.org.cn提供代考与文凭办理QQ610058222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