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茶的傳說

(一)  18棵御茶

   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,有一座獅峰山,山上林木蔥茏,片片茶園碧綠蒼翠,
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,流水潺潺,雲霧缭繞,土層深厚,氣候溫和,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
育著亨譽世界的“四絕”佳茗——西湖獅峰龍井茶。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,有用欄桿圍起來
的“十八棵御茶”,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,長得枝繁葉茂,年年月月吸引著眾多游客。
   說起這18棵御茶,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。相傳在清乾隆時代,五谷豐登,國泰民安,乾
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,而好周游天下。一次,他來到了杭州,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,就
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。乾隆和太監一說,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官員,也忙壞了胡
公廟的老和尚,因為根據安排,乾隆要在廟裡休憩喝茶。
    第二天,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游獅峰山。一路上,高聳的獅峰雄姿,清澈的龍井泉水,
碧綠的連片茶園,村姑們肩背茶簍,穿梭園間忙著采茶,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,乾隆深為
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,久久徘徊山間,在太監催請下,始來到胡公廟。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
上最好香茗,乾隆看那杯茶,湯色碧綠,芽芽直立,栩栩如生,煞是好看,啜飲之下,只覺
清香陣陣,回味甘甜,齒頰留芳,便問和尚:“此茶何名?如何栽制?”和尚奏道:“此乃
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——獅峰龍井,是用獅峰山上茶園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。”接著就陪
乾隆觀看茶葉的采制情況,乾隆為龍井茶采制之勞、技巧之精所感動,曾作茶歌贊曰:“慢
炒細焙有次第,辛苦功夫殊不少。”
       乾隆看罷采制情況,返回廟前時,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,芽梢齊發,雀舌初展,心
中一樂,就挽起袖子學著村姑采起茶來。當他興趣正濃時,忽有太監來報:“皇太後有病,
請皇上急速回京。”乾隆一聽急了,隨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裡一放,速返京城去了。
不幾日回到皇宮,見太後坐在床邊,趕忙上前請安。太後本無大病,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
後,肝火上升,眼睛紅腫,今見皇兒回朝,心裡高興,病也去了幾分,遂問起皇上在外情
況,談著談著,太後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,便問乾隆:“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
西?如此清香?”乾隆心想,我急匆匆趕回,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後,然仔細聞聞確有
一種清香散發出來,他用手一摸,想起是獅峰采下的一把茶葉,幾天過去,已經干了。一邊
取出茶葉,一邊回答道:“母後,這是我親手采下的獅峰山龍井茶。”“哦,這茶真香我這
幾天嘴巴無味,快泡來我嘗嘗!”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,太後接過香茶,慢慢品飲,說
也奇怪,太後喝完茶湯,感到特別舒適。其實這茶,一來品質好,清香可口,去膩消食;二
來見到皇兒,心情舒暢,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采,所以如此連喝幾天,居然肝火平了,眼
紅退了,腸胃也舒服了,太後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:“兒啊,這是仙茶哩,真像靈丹妙藥,
把為娘的病也治好啦!”乾隆聽了哈哈大笑,忙傳旨下去,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,派專
人看管,年年歲歲采制送京,專供太後享用。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,從此,就稱
為“十八棵御茶。”  

(二)  凍頂烏龍

    凍頂烏龍是台灣省出產的烏龍茶珍品,與包種茶合稱姐妹茶。其制法近似青心烏龍,但
味更醇厚,喉韻強勁,高香尤濃。因產於凍頂山上,故名凍頂烏龍。
    凍頂山是台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,海拔700多米,月平均氣溫在20℃左右,所以凍
頂烏龍實不是因為嚴寒冰凍氣候所致,那麼為什麼叫“凍頂”呢? 據說因為這山脈迷霧多
雨,山陡路險崎岖難走,上山去的人都要繃緊足趾,台灣俗語稱為“凍腳尖”才能上山,所
以此山稱之為凍頂山。相傳在100多年前,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中,住著一位勤奮好學的青
年,名叫林鳳池,他學識廣博,體健志高,而且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。記不得是哪一年,他
聽說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,就很想去試試,可是家境貧寒,缺少路費,不能成行。
   鄉親們喜歡林鳳池為人正直,有學識,有志氣,有抱負,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,就相約
跑來對他說:“風池,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,有困難,大家幫你,你別發愁,趕快做好准
備吧!”說罷大家就慷慨解囊,給 林鳳池湊了足夠的路費。林感激萬分,第三天即拜別鄉親
上路了。臨行時鄉親們到海邊送行,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囑:“祝你一路順風,路上多加小心
啊!”不管考得怎樣,可要回來呀!”別忘了故鄉和鄉親,我們盼你回來呢!”林鳳池感動
得流下淚來,暗暗下定決心,一定要為鄉親們爭光。  
    不久,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,考上了舉人並在縣衙內就職。一天,林風池決定回台灣探
親,在回台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。上得山來,只見“武夷山水天下奇,千峰萬壑皆
美景,”山上巖間長著很多茶樹,又聽說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,香高味醇,久服有明目、
提神;利尿、去膩、健胃、強身等作用,便想能帶些回台灣多好啊,於是向當地茶農購得茶
苗36棵,精心帶土包好,帶到了台灣南投縣。鄉親們見風池錦衣還鄉,喜出望外,又見他
帶來福建祖家傳種的烏龍茶苗,格外興奮,他們推選幾位有經驗的老農,仔細地把36棵茶
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,並派專人精心管理。加之台灣氣候溫和,茶苗棵棵成活,不
斷吐著綠油油的嫩芽,可愛極了。接著,人們按照林風池介紹的方法,采摘芽葉,加工成了
烏龍茶。這茶說來也怪,山上采制,山下就聞到了清香,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,醇和回甘,
氣味奇異,成為烏龍茶中風韻獨特的佼佼者,這就是現今台灣省“凍頂烏龍”的由來。  


(三)  神農嘗茶  

    很早以前,中國就有“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的傳說。說的是神農
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,吃下什麼東西,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伫看得清清楚楚。那時候
的人,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,因此經常鬧病。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,就把看到的植物
都嘗試一遍,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裡的變化,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。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
的常綠樹嫩葉時,就在肚子裡從上到下,從下到上,到處流動洗滌,好似在檢查什麼,於是
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:“查”。以後人們又把“查”叫成“茶”。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
水,嘗試百草,每天都得中毒幾次,全靠茶來解救。但是最後一次,神農來不及吃茶葉,還
是被毒草毒死了。據說,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,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
著,他感到好奇,就把葉子放在嘴伫慢慢咀嚼。一會兒,他感到肚子很難愛,還沒來得及吃
茶葉,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,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。後人為了崇敬、紀念農業和醫學
發明者的功績,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。


(四)  大紅袍

   去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游覽的人們,無不以一睹大紅袍為快,但要看到大紅袍茶樹也確
非易事,因為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巖附近的九龍窠,地勢險峻,只有不畏艱險的人們才
可到達。大紅袍生長在山壁高聳的石罅間一小塊茶地上,只有幾叢茶樹,有的從巖間伸出,
有的散落其間,地旁巖壁上刻有“大紅袍”三個大字。峭巖之上有股山泉,淙淙而下,終年
不絕。再看茶叢長相,類似萊茶,葉質稍厚,芽頭微微泛紅,雖然外觀並不奇特,但采制而
成的“大紅袍”茶,卻是武夷巖茶中的極晶,不僅香高隽永,而且“巖韻”特強,久負盛
名,馳譽中外。由於產量極微,每年春降大地,芽梢萌發之際,富貴之家爭相搶購,均以先
得為快。
   大紅袍怎麼會種在石罅巖間?是誰發現和利用的?這種烏龍茶為何有“大紅袍”這一美
名?對此,在武夷山區廣為流傳著這樣三則美妙動人的傳說。
   很早很早以前,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裡住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婆婆,丈夫早亡,無兒無
女,孤身一人,靠砍柴種萊和幫助鄉親們縫縫補補為生,她人勤心好,樂於助人,是全村聞
名的好人。人們不知她姓甚名誰,都親熱地叫她“勤婆婆”。
    有一年,武夷山區遭到史無前例的大旱,山上的草木枯黃了,田裡的莊稼旱死了,巖間
的流泉也干竭了……。人們只好越嶺爬坡,剝樹皮,剜草根,挖觀音土等充饑,吃得肚子越
來越脹,臉越來越黃。這天,勤婆婆從老遠老遠的山上采集野菜回來,又饑又渴又累,她放
下籃子,隨手取出剛從樹上采下來的鮮嫩葉子,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湯吃。她把嫩葉放入鍋
中,加上水就引火煮熬,她邊燒邊想:“這點點野菜來之不易,可得省著吃哩。往後這苦日
子可怎麼過呀!”水沸了,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,正想喝下,忽聽門外傳來陣陣痛苦的呻吟
聲,勤婆婆忙放下湯碗,出門一看,只見石墩上坐著一位白發老翁,正困難地喘著粗氣。她
過去急忙把老人扶進屋裡。老人張開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,有的口子已流出血來,勤
婆婆心酸了,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剛燒好的樹葉湯,送到老人手裡,說:“大早年頭,沒什麼
好吃的,這碗樹葉湯,趁熱喝了吧!”老翁感激地接過湯碗,咕噜噜地幾口就喝光了,頓時
氣喘好多了,精神振奮了,老人遞過碗來問:“還有嗎,再給一碗。”勤婆婆毫不吝啬地又
給他倒了一碗,老人喝完笑呵呵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拐杖,對勤婆婆說:“好心的婦人呀,你
救了我,老漢沒什麼可報答你,這根龍頭拐杖就送給你吧!”說著把拐杖遞給了勤婆婆,但
見這拐杖油黃閃亮,龍頭嘴裡還含著顆珠子,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,看這般精細做
工,也是貴重之物,喝碗樹葉湯,怎能收入家禮物呢,於是推辭不受,老人又從口袋裡摸出
兩顆種子遞給勤婆婆說:“念你心好,我再送給你兩顆種子,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個坑,把
種子撒下去,蓋好土,澆些水,以後把拐杖靠在樹上,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!”說完,但覺
身邊刮起一陣香風,老人離地而起,飄然逸空而去。勤婆婆看呆了,她想,莫非遇到神仙了
吧,於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,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澆了水,不幾天,果見一棵綠油
油的嫩苗出土了,一看是株茶樹。說也奇怪,把拐杖靠在苗邊,這棵茶樹像從拐杖中吸取水
分和養料似的,居然瘋長起來,不多時已變成枝壯葉茂的茶叢了。樹上新梢簇簇,春風吹
來,縷縷清香,引來了村裡的百鳥,引來了溪邊的蝶蜂,也引來了村裡村外的男女老少。  
勤婆婆高興極了,張羅著采摘芽葉,加工烏龍,並把茶葉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湯,分送鄉親
們。說奇也真奇,那茶樹新梢團團簇簇,邊采邊發;那茶湯喝起來清香沁脾,直覺得蕩氣回
腸,身心輕快,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,肚子脹的逐漸消腫了,人們驚異地稱這茶叢為“神
茶”,大家樂呵呵地圍著茶叢和勤婆婆跳起舞來。
   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,這事不久就傳到了皇帝那裡。皇帝是個既貪又狠的人,在他眼裡
人間仙草瓊花、奇珍異寶都得姓“皇”,神茶當然也不能例外。於是他派出大臣兵卒,搶來
了這叢神茶,植於御花園中,並召集文武百官,舉行隆重的盛會。在鼓樂聲中,皇上挽起衣
袖,伸出蒼白的尖尖手指准備親自采茶,誰知那茶樹像有意作弄人似的,一個勁地忽啦啦往
上長,任憑皇上跷起腳,站在凳上,爬上梯子……茶樹還是長呀長呀,始終長得比皇上高一
大截,惹得皇上大怒,下令砍掉茶樹,連根鏟除。
    再說自神茶被搶以後,勤婆婆哭得淚人兒似的,她認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賜的茶
叢,是有罪之人,因此天天向天神請罪,請求天神賜福於神茶,她愁白了頭發,哭紅了眼
睛,最後病倒了。一天,她睡在床上,忽聽喜鵲在窗口喳喳地叫個不停,就拄著拐杖出門看
個究竟。只見幾個男人正扛著一顆樹根走來,她定睛細看,這不是神茶嗎?原來好心人把皇
宮丟棄的神茶根給送回來了,這一喜非同小可,勤婆婆愁也消了,眼也明了,病也沒了,她
跑過去撫摸著茶樹枝干笑了,親切地說:“神茶啊神茶,我對不起你!我是個苦命人,沒有
這個福份得到你的恩賜,你還是走吧,留在這裡他們還會來殺你。”說罷把龍頭拐杖靠在樹
干上。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,載著那叢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個圈,似在感謝
勤婆婆,也像戀戀不捨當地的鄉親們,然後冉冉地飛走了,這片紅雲掠過慧婉巖,飄過流香
澗,飛進了九龍窠,落在半天腰的山巖間。第二年當人們再去看時,那茶樹已抽發新梢,綠
油油的逗人喜愛,那巖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,猶如白發老人龍頭拐杖上夜明珠滲滴的
仙水。白發老人所以要讓茶樹扎根在九龍窠的半天腰巖上,就是因為這是片“寶地”,而且
當時沒有上山的路,攀登這樣的絕壁去采摘神茶,只有那些勇敢勤勞、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做
到,只有這些人才配獲得幸福和歡樂。
    以後,茶樹發芽,又長成了三叢,這就是最早的三棵“大紅袍”的來歷。

(五)  貢茶珍品

    一天,有位秀才上京趕考,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,正遇天心廟老方丈下山化緣,就
叫人把他抬回廟中。方丈見他臉色蒼白,體瘦腹脹,就將九龍窠采制的茶葉,用沸水泡開,
端給秀才說:“你喝上幾碗,慢慢就會好的。”秀才又冷又渴,接過碗就喝,幾口下肚,但
覺澀中帶甘,香沁心肺,消疲生津,再喝之後,腹脹減退,煩躁漸消,精神為之一爽,如此
歇息幾天後,基本康復,就拜別方丈說:“方丈見義相救,小生若今科得中,定重返故地,
修整廟宇,再塑金身!”
     不久,秀才果然金榜題名,得中頭名狀元,並被皇上招為東床驸馬。秀才雖春風得
意,但仍未忘報恩之事。一天,皇上見他悶悶不樂,便問情由,秀才從實奏禀。皇上感其報
恩心切,便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往視察。
   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,狀元騎著高頭大馬,隨從前呼後擁,一路鳴鑼開道,離開了京城。
這可忙煞了沿途官員。狀元一到天心廟前立即下馬,走到老方丈面前拱手作揖道,“老方丈
別來無恙!本官特來報答老方丈大恩大德!”方丈又驚又喜,雙手合掌道:“救人一命勝造
七級浮屠,區區小事,狀元公不必介懷,阿彌陀佛!”寒暄之後,談及當年治病之事,狀元
問是何仙藥,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,而是九龍窠的茶葉,狀元聽了,認為這是救命的
神茶,一定要親自去看看。
    於是,老方丈陪同狀元從天心巖南下,過象鼻巖到山腳,再向西行,走過一條幽深的峽
谷,就登上了九龍窠。但見九座巖峰像九條龍盤繞在溝壑峭壁之間,谷裡雲霧彌漫,泉水淙
淙,涼風習習,三棵茶樹像三位老翁,容光煥發,精神抖擻,屹立在山腰上,吐著一簇簇嫩
綠的芽梢,帶著慈祥的微笑俯視著大家,這天生地造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。狀元流連忘返,
直至夕陽西下,才在方丈催促下返回廟內。
    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,意欲帶些回京,進貢皇上。此時正值春茶開采季節,第二天老方
丈就帶領廟內大小和尚,披上袈裟,點起香燭,擊鼓鳴钟,浩浩蕩蕩來到九龍窠。和尚們焚
香點燭,钟钹齊鳴,合掌念經,唱起香贊,大家齊聲高喊:“茶發芽!茶發芽!”然後讓幾人
攀登采茶。采來茶葉,由最好茶師加工,並用特制小錫罐盛裝,由狀元帶回京城。此後,狀
元差人把天心廟整修一新,又塑了菩薩金身,了卻了心願。
    誰知狀元回到朝中,正值皇後犯病,百醫無效,上下慌亂。狀元一問病情,乃肚疼鼓
脹,食無味,寐不安。於是向皇上陳述神茶藥效後取出那罐茶葉呈上。皇帝忙命人熬煮讓皇
後服下,說也怪,皇後飲服以後,但覺回腸蕩氣,痛止脹消,精神漸爽,身體逐漸復原了。
皇上大喜,賜紅袍一件,命狀元親自去九龍窠披在茶樹上,以示龍恩。同時,派專人看管茶
樹,年年歲歲采下茶葉,悉數進貢朝廷,不得私匿。
   從此,武夷巖茶中的珍品——大紅袍,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。歷史不斷前進,朝
代累有更迭,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。抗日戰爭期間,日本侵略者也妄想霸占此樹,幸
未得逞。現在三棵大紅袍還有兩棵健在,枝干挺拔,葉片油綠,並在周圍繁生了部分茶叢。
武夷山區的人們,正在努力保存這稀世珍品。

(六)  陸羽煎茶

    唐宋時期茶風極盛,皇親國戚、達官顯貴、文人雅士、僧道等均以尚茶為榮,對品茶十
分講究,因而出現了一大批品飲的行家裡手。
    據說,唐時竟陵積公和尚,善於品茶,他不但能辨別所喝是什麼茶,沏茶用的是何處
水,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。這種品茶本領,一傳十,十傳百,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
“茶仙”下凡。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。代宗本人嗜好飲茶,也是個品茶行家,所以
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。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,半信半疑,就下旨召來了積公和
尚,決定當面試茶。
   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,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,沏一碗上等茶葉,賜與積公品嘗。積公謝
恩後接茶在手,輕輕喝了一口,就放下茶碗,再也沒喝第二口茶。皇上因問何故?積公起身
摸摸長須笑答;“我所飲之茶,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。飲慣他煎的茶,再飲旁人煎的,就
感到淡薄如水了。”皇帝聽罷,問陸羽現在何處?積公答道:“陸羽酷愛自然,遍游海內名
山大川,品評天下名茶美泉,現在何處貧僧也難准測。”
      於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出尋訪陸羽,不幾天終於在浙江吳興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,
立即把他召進宮去。皇帝見陸羽雖然說話結巴,其貌不揚,但出言不凡,知識淵博,已有幾
分歡喜,於是說明緣由,命他煎茶獻師,陸羽欣然同意,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茶餅,用
泉水烹煎後,先獻給皇上。皇帝接過茶碗,輕輕揭開碗蓋,一陣清香迎面撲來,精神為之一
爽,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,品嘗之下香醇回甜,連連點頭稱贊好茶。接著就讓陸羽再煎一
碗,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嘗。積公端起茶來,喝了一口,連叫好茶,接著一飲
而盡。積公放下茶碗,興沖沖地走出書房。大聲喊道:“鴻漸(陸羽的字)何在?”皇帝見狀
驚問:“積公怎麼知道陸羽來了?”積公哈哈大笑道:“我剛才飲的茶,只有漸兒才能煎得
出來,喝了這茶,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。”
        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,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,培養
宮中茶師,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,不久又回到苕溪,專心撰寫《茶經》去了。

(七)  邵大師砸壺

    傳說,在清代,江浙一代有名有一個茶壺制作大師,姓邵,人稱邵大師,也叫邵大亨,
此人不但茶壺做得美妙絕倫,而且為人慷慨、豪爽、正氣。有意氣相投者,他所做的茶壺可
免費贈送,語不投機者千金難求。
    一次,蘇州某巡撫好不容易覓得一邵壺,珍惜萬分。一年中秋,坐船出城賞月,一名侍
女端盤獻茶,不想船身搖動,侍女站立不住,把“邵大亨”壺跌落摔碎。巡撫大怒,把侍女
吊起來,重重鞭笞,其哭叫之聲淒淒慘慘傳遍水面。這時,正好邵大師也和家人、朋友劃船
在水中賞月,聞得緣由,便說自己船上有好壺,叫巡撫過船來看壺。巡撫過來一看,見16
把上好茶壺羅列桌上,件件精品,立即垂涎三尺半。邵大師勸巡撫寬恕侍女,並許諾巡撫可
其從十六把壺中任挑選一件“相贈”。巡撫從其言,得壺而去。巡撫一走,劭大師便把余下
的十五把壺統統砸碎,忿忿地說:“為了我的壺,竟有人玩物喪‘命’,再不做壺了。”  

(八)“竹葉青”茶

    不少人知道有竹葉青酒,但知道竹葉青茶的人為數就不多了。
    竹葉青是采自峨眉山的明前茶,其外形潤且緊細均整,扁平光滑,呈竹葉型,一旗一
槍,煞是精致,茶湯黃綠明亮,帶栗香,滋味鮮醇高爽,經久耐泡。那麼,其茶名是怎樣得
來呢?這裡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。
    據報道,1964年陳毅陪周總理出訪亞非後,忙裡偷閒,與喬冠華、黃鎮等同志度假峨
眉山。在萬年寺,當家和尚以香茶款待陳毅一列。陳老總品後便問:“這裡啥茶?很不錯
嘛!”告之乃寺中自產的無名茶,有人趁勢建議陳老總給起個名字。陳老總沉吟片刻,說
道:“這茶泡開之後如竹葉,湯色亦如竹之翠綠,味道也如苦竹葉清香回甜,我看就叫‘竹
葉青’吧!”從此,“竹葉青”的芳名便不胫而走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