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[時事討論] 王張金門會:兩岸新常態的起點

北京以「新常態」一詞形容GDP掉得很凶的大陸經濟;同理,國民黨敗選後的兩岸,亦應以「新常態」看待。國民黨九合一地方大選慘敗後,北京沒有失去節奏,依然讓陳德銘訪台,如期舉行兩岸企業家峰會、貨貿的技術磋商也在北京上場,而選後不過兩個月,張志軍與王郁琦這個周末仍要在金門舉行「王張會」敘舊。中共無疑已認清現實,這些都是「新常態」,是兩岸演化循環中必然要面對的變化。曾經以為的「常態」是:馬英九高票當選,反映選民對兩岸和解的普遍認同,大多數人鼎力支持兩岸走向更密切的政經連結,它是歷經「兩國論」、「一邊一國」等波濤後的歷史翻轉,更是全新的機遇,藉由搭建兩岸直航、經濟合作框架,將可穩固台灣民眾的情境認知、消弭島內的台獨聲浪。然而,證諸六、七年來的發展,兩岸物質的表土確實夯硬了,但兩岸心理的內核卻一再剝解。篤信唯物主義的中共當局,勢必曾經相信這個舊常態的物質基礎,以為藉由讓利、契作、採購所撐出來的榮景,會融化台灣的民心。但弔詭的是,去年的太陽花運動,對一紙仍然讓利的《兩岸服貿協議》進行徹底的反對論述,「舊常態」就此戛然而止。第一次南京的「王張會」在太陽花爆發前一個月舉行,仍在「舊常態」的尾聲之中;但太陽花後,張志軍來台鎖定走訪「三中一青」的第二次「王張會」,儼然已是「新常態」的前奏。這次金門的「王張會」,是在國民黨慘敗之後登場,則是宣告勢必更為久遠的「新常態」啟動。「新常態」的氛圍將是:台灣內部的台獨聲勢有可能長期居高,國民黨雖未必一蹶不振,但二○一六卻可能再度淪為在野,且不知其盡頭;兩岸必須在民進黨中央執政的情境下,進行不斷地纏鬥與艱困地調整,最終得來台灣確鑿的認知:兩岸統合確是最終歸趨,但在它之前,必須探討出一個可以相互包容的政治協議。這是長期的過程,並且是真正的常態。將第三次「王張會」視為「新常態」的起點,主要是它乃兩岸官方最高層次接觸機制,卻在國民黨慘敗兩個月後迅速登場,應是中共已具有心理體認下明顯有意識的政策抉擇。這可以視為習近平探索台灣民心的行動起點,而去年九月他提出「心靈契合」說,則是進入「新常態」的理論預備。心靈契合意味著,不再專注於物質,而要尋求心靈與物質的「調和」與「合一」,這是新常態的辨認特徵。診察「舊常態」的病徵可以發現,中共只圖在經濟上儘可能供應台灣索求,全然忽略台灣在心靈層次的期待,諸如,台灣在國際空間上仍然甚為窒礙,馬英九任內六年多竟無法成功加入某一國際組織,甚至馬英九提議出席北京APEC,也被習近平快速回絕。北京固然放手實現兩岸官方直接接觸,稱呼王郁琦的官銜,卻又為德不卒地拒讓各個部會比照辦理。這些作法,皆不免消耗舊常態持續的能量,無法為它爭取更長時間的擴散與認同。故而,進入「新常態」的政策理性應是:更深刻地思考台灣在兩岸互動上必須贏得的尊嚴,它必須採取「呼吸策略」而不是「窒息策略」。去年選後,北京鷹派人士主張「硬化九二共識」恰恰正是錯解,「新常態」反而應該「軟化九二共識」,以鼓勵民進黨與綠營人物的改變為思維主調,並且以獎賞作為回應他們的改變,而絕非搬出更強硬的封殺政策,只逞一時之快。固然這次金門會談,張志軍跟王郁琦彷彿仍是討論經貿議題,但兩岸共同加入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」(RCEP)是重中之重,而它絕不僅是一項「經濟議題」,而更是國際空間的「心靈議題」,當中共同意台灣參與RCEP的全面談判,將是「新常態」下的第一件插旗行動。然而,進入「新常態」的並不單單只有北京,如今躊躇滿志的蔡英文與民進黨也須拋棄舊我,解構妄尊自欺的虛幻台獨,減少新常態下的陣痛,則「新常態」或尚頗可寄眺。& h+ V. o: b5 A: @# e! P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