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- (444) 司馬懿 (七) - 坐鎮宛城 - 24-11-2018

 ,  描述: 【節目主持】:張偉國、羅永生

每集會介紹古今中外的已故人物,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,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。
【節目主持】:張偉國、羅永生
【檔案格式】:mp3, lrc
【檔案數目】:2
【下載方式】:直接下載
【檔案容量】: MB
【下載連結】:

司馬懿 (七)︰坐鎮宛城

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,黃初七年(公元226年)五月,曹丕病逝,享年四十歲。曹丕在位七年期間,並不如小說戲曲所講述的輕鬆暢快、可以為所欲為,而是憂患頻頻,心勞力瘁。曹丕曾經對司馬懿說:「吾於庶事,以夜繼晝,無須臾寧息。」(我處理繁雜事務,需要夜以繼日,沒有一刻安寧歇息)。

曹丕雖然稱帝,但曹操的老臣宿將很多仍然掌權,例如征南將軍曹仁,鎮守宛城;鎮西將軍曹真,鎮守關中;領軍將軍曹休、中領軍夏侯尚等都是禁軍將帥,他們都手握重兵,曹丕必須加以安撫。相國華歆、司空王朗、太尉鍾繇等,都執掌政務,曹丕必須加以優禮。據《三國志》記述:時司徒華歆、司空王朗,並先世名臣。文帝罷朝,謂左右曰:「此三公者,乃一代之偉人也,後世殆難繼矣!」而南方的吳、蜀兩國,對新成立的魏朝,威脅甚大。吳主孫權「外託事魏,而誠心不款」(表面上向魏朝稱臣,但並不心悅誠服);黃初四年(公元223年)四月,蜀漢先主劉備死後,諸葛亮執政,派遣鄧芝出使吳國議和,得到孫權接納,「遂自絕魏,與蜀連和」,並且經常出兵侵擾魏朝南方。曹丕需多次親自前往許昌視察敵情,「臨江觀兵」。黃初七年(公元226年)在巡視許昌時,遇上城門倒塌,「帝心惡之,遂不入」。返回洛陽之後得病,五月病逝。

曹丕臨終時,向重臣和親信付託後事,據《三國志.文帝紀》記述:「帝疾篤,召中軍大將軍曹真、鎮軍大將軍陳?、征東大將軍曹休、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,並受遺詔輔嗣主」。嗣主是太子曹叡,即魏明帝,司馬宣王就是司馬懿。曹真、曹休都是長期追隨曹操征戰的宗室功臣,手握重兵,坐鎮一方;陳群出身名門士族,是曹操任用的文臣,與文帝曹丕亦師亦友;司馬懿在輔政四人組之中資歷最淺、地位最低。

司馬懿成為新繼位的魏明帝輔政大臣其中之一,但仍然未能掌握太大權力,他當時的官職是「進封舞陽侯,撫軍、假節、領兵五千」,留鎮許昌,改驃騎將軍。而曹真「進封邵陵侯,遷大將軍」,其後更「遷大司馬,賜劍履上殿、入朝不趨」(即朝見皇帝時可以配劍,不需要脫鞋,上朝時不用急步前行,這是漢朝以來對重臣的禮遇),「大將軍」「大司馬」都是漢朝以來朝中武臣的最高職位。陳群「進封潁陰侯,為司空,故錄尚書事」,「司空」是三公之一,「故」是依舊,「錄尚書事」即有資格參與政治決策。曹休「進封長平侯,遷大司馬,都督揚州如故」。他們的地位和實權都高於司馬懿。況且,半年之後,司馬懿被調離開京城,任命為「都督荊、豫二州軍事」,鎮守宛城。宛就是今日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陽市,當時是魏國面對吳國的前線。

司馬懿在鎮守宛城期間,展示了他的智謀,處理了孟達。孟達是蜀國的降將,在劉備親征孫權時,孟達是蜀國的新城郡太守,新城郡位於長江三峽以北、宛城西南方,處於蜀、吳、魏三國的交錯位置,戰略地位十分重要。劉備戰敗,退守白帝城時,孟達投降魏國,魏國仍然任命他為新城郡太守,鎮守三國交界。太和元年十二月,也就是司馬懿出鎮宛城之後半年,發生了「新城太守孟達反,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」。據當時流傳的說法:「達心不自安,諸葛亮聞之,陰欲誘達,數書招之,達與相報答」。然而孟達與諸葛亮通信的密函,被司馬懿取得,於是司馬懿一方面寫信安撫孟達,表示諸葛不會信任孟達,設計引孟達歸降然後將他殲滅:「諸葛亮欲相破,惟苦無路耳」。另一方面領兵「倍道兼行,八日到其城下」,攻城十六日,孟達被擒殺,傳首京師。司馬懿在平定孟達事件中,立下功勳。其後,司馬懿被魏明帝進升為「大將軍,加大都督、假黃鉞(即皇帝御賜可斬官員的斧頭)」。
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

使用 Megaupload時,會出現空白頁問題: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; 編碼>>其它>>Unicode(UTF-8)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