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夏末秋初,黃昏時份,漫天蜻蜓在低空中徘徊,昆蟲界的飛行能手盡展牠的能耐,高速、低速、垂直升降、空中停留,甚至後飛,控制自如。

空中飛行活化石

  的確,蜻蜓絕對有資格炫耀飛行雄姿,牠可謂飛行動物的老祖宗,從化石紀錄推算,蜻蜓早在3億年前已經出現,想一想,牠比恐龍要早1億年現身,比鳥類更早1.5億年,為現存最早出現的飛行生物。

  不過,古代的蜻蜓不像現時般嬌小,從化石重塑的模型所見,一隻3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蜻蜓,展開翅膀可長達75公分(約29.5吋)。現時最大的蜻蜓,也難與此匹敵:
  體形最大:一個常見於中美洲的蜻蜓品種,展開翅膀可長達19公分(約7.5吋),身長為12公分(約4.7吋);
  體形最細:來自亞洲區的品種,常見於日本、馬來西亞,展開翅膀時長1.5公分(約半吋),身長為2公分(約0.8吋)。

存活億年的秘密

  能存活上億萬年,蜻蜓自然有牠了得的適應和生存能力,包括牠獨特的身體結構和繁殖模式。

  雄性蜻蜓的足部後方,除了陰莖以外,還有一個小囊儲藏精子,蜻蜓性交前,必須先射出精子,把精子儲藏於囊中,等候授精,這個身體結構,也是昆蟲世界中獨有的。蜻蜓的交配過程,更體現牠們繁衍後代的決心。雄性蜻蜓會以尾部末端的小扣,緊緊扣著雌性蜻蜓頭部後方的位置,估計此舉是雄性蜻蜓避免變成對方的獵物。

  當雌性蜻蜓願意交配,便會把腹部捲曲,直至把她的陰道接觸到雄蜻蜓的陰莖,一雙交配中的蜻蜓便構成一個心形圖案。為了確保順利繁育下一代,雄蜻蜓在交配後仍不會離開雌蜻蜓,並一直扣緊對方,以防她被其他雄蜻蜓騷擾,雄蜻蜓一直緊緊扣著雌蜻蜓,直至牠在水面上產下卵為止。

蜻蜓兩大類型

  蜻蜓很多人都見過,對自然環境欠缺關注的都市人,未必分辨得出蜻蜓這個大類型底下,其實包含兩大分支:蜻蜓(dragonfly)和豆娘(damselfly),牠們加起來,現存共有六千多個品種。在香港,亦能夠觀察到不少蜻蜓品種,從1854年有紀錄至今,共錄得111個品種,其中三個更是本港獨有的:
  1)黃紋棘腹蟌;
  2)伊中偽蜻;
  3)摩彎尾春蜓。
辨別兩大類型的蜻蜓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蜻蜓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豆娘
體型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體型較大,飛行能力較強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體型較纖幼,飛行能力弱
翅膀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後翅膀較前翅膀短,但較闊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兩對翅膀的大小和外形一致
眼睛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一雙複眼併合,長在頭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一雙複眼分得較開
休息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姿體 一雙翅膀以180度的平放展開      一雙翅膀併合的貼近身體上


體形纖巧的蜻蜓,不少人以為牠也是短命的昆蟲,朝生暮死。屬於水生昆蟲的蜻蜓,生命周期其實不短,通常由卵發展到成蟲的幼蟲階段,維時約六個月,都在水中渡過,成蟲後的蜻蜓很多時可以活上2至4個月,部份較大的品種甚至能活上6至7年,當然,很多時蜻蜓實際只能活上1至2星期,已被其他動物吃掉。

蜻蜓身體威水史

  昆蟲世界,永遠有驚人之舉,別見蜻蜓優優游游在空中浮遊,牠的飛行速度,卻是昆蟲界的紀錄保持者。

  翅膀
  蜻蜓的翅螃有別於其他昆蟲。蜻蜓有兩對翅膀,但有別於蝴蝶、蜜蜂那互為協調的翅膀,蜻蜓的翅膀可以獨立拍動,意思是前一雙翅膀向上時,後一雙可以向下,獨特的結構造就了這飛行高手,讓牠能自由翱翔,即使後飛也難不到牠。按細緻的研究發現,蜻蜓的前翅膀拍動時會捲起細小而有力的氣流,幫助蜻蜓上升和停留在空中;至於後翅膀同樣會捲起氣流,製造推動牠飛行的爆發力。飛行最快速的蜻蜓品種,每小時可以飛行85公里,每一日可以飛行137公里。

  嘴巴
  蜻蜓份屬牙尖嘴利一族,也真夠名正言順。蜻蜓的洋名Odonate,原意就是「牙齒」,牠強而有力的嘴巴,有助捕食。牠們的食物選擇也果真豐富,頭號至愛是蚊子,其他如飛蟲、蝴蝶、飛蛾,甚或較本身體型細小的蜻蜓;至於生活於水中的蜻蜓幼蟲,基本上只要比牠們體形細小的生物都會吃,部份大型品種蜻蜓的幼蟲,甚至連小魚都吃。


  至於蜻蜓本身,則是鳥類的食物,假如飛進蜘蛛的獵網中,當然會命喪於蜘蛛的嘴巴之下,有趣的是,一種亞洲品種的蜻蜓,卻可以獵食蛛網中的蜘蛛。

  複眼
  蜻蜓一雙大大的複眼,實在矚目,但絕非大而無當,每一隻眼睛擁有約三萬隻小眼睛,相對於人類每隻眼睛只有一隻,蜻蜓視覺極為銳利,有助其捕獵,飛快如蚊,也逃不過牠的利眼。有研究顯示,牠能看到40呎外的物件。

文明發展 趕絕活化石

  時至今日,除了南極洲,地球上每一片大陸都可以找到蜻蜓的蹤跡,不過,以濕地、池塘為生命起點的蜻蜓,隨著水源受污染,亦面臨難以存活的威脅。

  蜻蜓屬水生昆蟲,常見於湖泊、池塘、溪流和濕地,幼蟲階段的蜻蜓都生活在水中,必須有清潔的水源。現時不少水源都遍佈垃圾、覆蓋油脂,陽光無法透進,擾亂空氣交換,水下缺氧,生物無法存活。當然,更嚴重是大量殺蟲劑和化學物品流入水源,變成一潭死水,令蜻蜓提早夭折。

  同時,不少濕地、池塘已被填平來築路建樓,摧毀蜻蜓家園。事實上,都市化發展亦影響到地下水水流,不少水源欠缺足夠的活水補充。而部份蜻蜓品種更以熱帶雨林為家,雨林遭大量砍伐,亦令蜻蜓無立足之所。

  蟲蟲雖小,作用卻大。蜻蜓在自然生態平衡上亦扮演一角,牠們吃掉蚊子等小昆蟲,自己則是鳥類的食物;蜻蜓幼蟲吃掉水中的小生物,自己又是魚類的食物,若牠們消失,自然界的多樣性受破壞,食物鏈崩解,那一邊,被牠吃的小昆蟲數目失控,這一邊,吃牠的生物減少了食物來源。原本互為協調的自然生態,實在一個都不能少。
返回列表